2008年1月14日 星期一

go our own way again



自由時報
五、六、日出刊


從本土路線出發積極回應選民要求 ( 2008-01-14 ) 友善列印∣複製到剪貼簿∣ 關閉視窗

第七屆立委選舉,執政的民進黨遭到重大挫折,繼陳水扁總統辭去黨主席之後,其黨內正檢討如何重拾人心,全力衝刺三月的總統大選。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昨天在高雄舉行「承擔為台灣」集會,臨時中執會今天通過謝長廷代理黨主席等人事案,都是民進黨重新起步的努力。敗選者應該坦然面對公意,以代表台灣主體意識自任的執政黨尤必須痛定思痛,確實回應選民所表達的要求。

民進黨所應痛切檢討的,不勝枚舉。整體來說,即執政七年多顯然辜負公眾期待,也未能在選戰中拿出足以感動選民的堅定政績與訴求。具體言之,公元兩千年的政黨輪替,儘管民進黨執政或可部分歸功於泛藍政黨分裂,惟公眾求新求變,受夠了統治台灣逾半世紀的黨國體制,厥為主因。猶記陳總統當選之初,各方寄望殷切,無不期待民進黨扭轉一黨獨大的威權體制,落實轉型正義,帶領台灣開創經濟新局,對外抗拒中國併吞,使國家邁向民主深化與民生樂利的境界。如此期待,理想與現實兼顧,是台灣人民合理的要求。

然而,民進黨執政至今,顯然未能有效回應公眾期盼。七年多以來,國家正常化工作及政經改革說多做少,轉型正義工程遇難輒止,面對中國經濟攻勢進退失據,而於提振台灣主體意識工作亦落於民間之後。事實上,從一九九○年代以來,台灣意識隨著民主潮流水漲船高,海基會等長期追蹤民意的調查顯示,自認台灣人的比率逐年升高,去年底已近六成三,主張台灣獨立者亦較統一者多出一倍有餘(五十二%對二十四%)。在如此有利國家正常化的大環境,自許代表台灣主體意識的民進黨,自二○○四年總統大選得票五十點一一%之後,從地方到中央的選舉,卻未能明顯趁勢成長,反而常遭敗績,這次國會大選甚至面臨空前挫敗。

誠然,這次民進黨大選慘敗,有立委改為「單一選區兩票制」的票票不等值及贏者全拿等制度因素使然,台聯與其分道揚鑣而泛藍卻整合成功,也有基層扎根不實的問題,甚至提名與選戰策略亦有出錯。然而,在大環境相對有利的情況,本土政黨未能趁勢茁壯,反而讓主張終極統一的對手大肆反撲,正是民進黨所應深切檢討者。實質言之,執政以來的民進黨,在落實本土改革方面,未能堅持理想,卻迷信中間選民,有負公眾期盼;而於執政之後的經濟民生等施政,亦未能有效爭取年輕選民支持,以擴大民意基礎。年輕選民特別值得強調,是因民調顯示,三十歲以下民眾自認台灣人的比率最高,惟其對於黨國體制的威權罪惡少有集體記憶,視民主自由為理所當然,且在偏藍政媒聯手攻訐扭曲本土政權文宣中不免受其左右,執政者若於民生經濟議題欠缺具說服力的論述,並靈活溝通對話,即易導致本土意識與選票之間的偌大差距。

民進黨執政至今,常受制中間選民的迷思,在改革方面與對中國經濟政策進退失據,尤使其陷入困境。美國曾有研究顯示,中間選民即使存在,也是極少數。在台灣,不論從統獨到一般議題,中間選民通常是沒有主見的西瓜派代名詞。以海基會民調為例,不論是在統獨之外主張「維持現狀」者,或於台灣人或中國人之外自認兩者都是的民眾,均為少數,即其例證。民進黨執政以來,從「四不一沒有」自我設限開始,施政常為避爭議而少積極作為,有時甚至不惜討好泛藍對手,而每到選舉季節方想起兼顧基本支持者,但是,委曲無以求全,選舉臨時抱佛腳亦未必激發基本盤熱情。演變至今,讓基層支持者感動並熱情拉票,所增加者即所謂中間選民的情況已不多見,近期甚至有「含淚投票」或「含憤不投票」的說法出現,均足以凸顯其未能充分掌握基本盤。

從政黨得票率看,雖然這次立委選舉重挫,民進黨基本盤尚未潰散,惟其足以讓選民感動積極投票,甚至熱情拉票的動能明顯不足。民進黨在二○○四年總統大選曾以「牽手護台灣」,激發出群眾熱情,以致有得票六百四十七萬的實力,這次立委改選只得三百六十一萬票,顯見其激發熱情不足,為了延續本土政權香火,如何再能重振這股熱情,萬事均須由此著手。



第七屆立委選舉,執政的民進黨遭到重大挫折,繼陳水扁總統辭去黨主席之後,其黨內正檢討如何重拾人心,全力衝刺三月的總統大選。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昨天在高雄舉行「承擔為台灣」集會,臨時中執會今天通過謝長廷代理黨主席等人事案,都是民進黨重新起步的努力。敗選者應該坦然面對公意,以代表台灣主體意識自任的執政黨尤必須痛定思痛,確實回應選民所表達的要求。
民進黨所應痛切檢討的,不勝枚舉。整體來說,即執政七年多顯然辜負公眾期待,也未能在選戰中拿出足以感動選民的堅定政績與訴求。具體言之,公元兩千年的政黨輪替,儘管民進黨執政或可部分歸功於泛藍政黨分裂,惟公眾求新求變,受夠了統治台灣逾半世紀的黨國體制,厥為主因。猶記陳總統當選之初,各方寄望殷切,無不期待民進黨扭轉一黨獨大的威權體制,落實轉型正義,帶領台灣開創經濟新局,對外抗拒中國併吞,使國家邁向民主深化與民生樂利的境界。如此期待,理想與現實兼顧,是台灣人民合理的要求。
然而,民進黨執政至今,顯然未能有效回應公眾期盼。七年多以來,國家正常化工作及政經改革說多做少,轉型正義工程遇難輒止,面對中國經濟攻勢進退失據,而於提振台灣主體意識工作亦落於民間之後。事實上,從一九九○年代以來,台灣意識隨著民主潮流水漲船高,海基會等長期追蹤民意的調查顯示,自認台灣人的比率逐年升高,去年底已近六成三,主張台灣獨立者亦較統一者多出一倍有餘(五十二%對二十四%)。在如此有利國家正常化的大環境,自許代表台灣主體意識的民進黨,自二○○四年總統大選得票五十點一一%之後,從地方到中央的選舉,卻未能明顯趁勢成長,反而常遭敗績,這次國會大選甚至面臨空前挫敗。
誠然,這次民進黨大選慘敗,有立委改為「單一選區兩票制」的票票不等值及贏者全拿等制度因素使然,台聯與其分道揚鑣而泛藍卻整合成功,也有基層扎根不實的問題,甚至提名與選戰策略亦有出錯。然而,在大環境相對有利的情況,本土政黨未能趁勢茁壯,反而讓主張終極統一的對手大肆反撲,正是民進黨所應深切檢討者。實質言之,執政以來的民進黨,在落實本土改革方面,未能堅持理想,卻迷信中間選民,有負公眾期盼;而於執政之後的經濟民生等施政,亦未能有效爭取年輕選民支持,以擴大民意基礎。年輕選民特別值得強調,是因民調顯示,三十歲以下民眾自認台灣人的比率最高,惟其對於黨國體制的威權罪惡少有集體記憶,視民主自由為理所當然,且在偏藍政媒聯手攻訐扭曲本土政權文宣中不免受其左右,執政者若於民生經濟議題欠缺具說服力的論述,並靈活溝通對話,即易導致本土意識與選票之間的偌大差距。
民進黨執政至今,常受制中間選民的迷思,在改革方面與對中國經濟政策進退失據,尤使其陷入困境。美國曾有研究顯示,中間選民即使存在,也是極少數。在台灣,不論從統獨到一般議題,中間選民通常是沒有主見的西瓜派代名詞。以海基會民調為例,不論是在統獨之外主張「維持現狀」者,或於台灣人或中國人之外自認兩者都是的民眾,均為少數,即其例證。民進黨執政以來,從「四不一沒有」自我設限開始,施政常為避爭議而少積極作為,有時甚至不惜討好泛藍對手,而每到選舉季節方想起兼顧基本支持者,但是,委曲無以求全,選舉臨時抱佛腳亦未必激發基本盤熱情。演變至今,讓基層支持者感動並熱情拉票,所增加者即所謂中間選民的情況已不多見,近期甚至有「含淚投票」或「含憤不投票」的說法出現,均足以凸顯其未能充分掌握基本盤。
從政黨得票率看,雖然這次立委選舉重挫,民進黨基本盤尚未潰散,惟其足以讓選民感動積極投票,甚至熱情拉票的動能明顯不足。民進黨在二○○四年總統大選曾以「牽手護台灣」,激發出群眾熱情,以致有得票六百四十七萬的實力,這次立委改選只得三百六十一萬票,顯見其激發熱情不足,為了延續本土政權,如何再能重振這股熱情,萬事均須由此著手。

Copyright (C) 本網站全部圖文係版權所有

0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