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

台灣印象2011

台灣印象2011: "20110310自由時報   兩岸軍力嚴重失衡-----誰之過?

上一頁 下一頁
 

20110310自由時報  

中國人大發言人李肇星,最近在人大記者會上公開宣布,今年中國的國防預算為人民幣六○一一億元(約九二五億美元),比去年成長了十二.七%。這個上升曲線,二十多年來幾乎每年都以兩位數成長。針對中國不斷擴大軍事費用,台灣軍方稍早予以「合理化」的解釋是,中國要與美國爭霸,勢必要這麼做,台灣則不會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。但,事實有這麼事不關己、雲淡風輕嗎?

答案當然是否定的。為了減緩國際對中國增加軍費的疑慮,李肇星在表述軍費的同時特別做了「澄清」:中國有限的軍事力量,完全是為了維護國家獨立、主權和領土完整,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。什麼叫做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?這句話,對台灣來說,自熱戰、冷戰、接觸、交流到今天所謂的「和解」之局,六十多年來何曾改變、停止過?國防部長高華柱日昨在立法院表示,面對大陸第一波攻擊,國軍可以「撐」過兩星期以上等待國際奧援。所謂的國際,當然是美國,至多再加個日本,則中國─ 台灣─美國因此連成一線,中國要與美國爭霸,繞來繞去,最後終究繞不開台灣。不論從地理上的戰略位置或者是中國本位的民族主義,皆是如此。既然如此,這豈是台灣做不做軍備競賽這麼膚淺的問題?

台灣的軍方出現這種論調,是有原因的。看看最近三年馬政府提出的國防預算,就可以清楚看出端倪。二 ○○九、二○一○、二○一一年,分別是九十六億美元、九十三億美元、九十二億美元,逐年下降遞減,與中國反向操作。想必馬政府評估台灣遭到軍事攻擊的可能性業已降低,否則如何解釋其決策考量?不但如此,若以國內生產毛額(GDP)所占比例來計算,以今年為例,國防部編列的預算包含基金等在內只有二.七%,若是直接用在國防事務的經費才只有二.一四%,距離三%愈來愈遠。三%是個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數字,因為馬英九在競選時提出的國防政策白皮書上,明明白白的告訴選民:國防預算的編列將隨推動募兵制的進度而調整,原則上不低於GDP三%。這項承諾,至今從未有一次兌現過。

當年的馬蕭白皮書,甚至批評:「民進黨執政以來,大砍國防預算,逐年降低到二○○五年度僅占GDP二.二七%,造成兩岸軍力失衡,國防實力惡化,民心士氣軟化」,並且還提出「本黨保證執政後強化國防實力」的承諾。但是,比較扁政府在二○○八年交棒前的國防預算已經上升到一○五億美元,結果馬政府執政三年一路下滑,沒有一年超過前朝。

按照馬蕭自訂的前述標準,現在的兩岸軍力,國防實力,民心士氣又該如何形容?難怪連藍軍立委都受不了文人政客將保家衛國的嚴肅課題視為兒戲,近日公開揚言,如果明年國防預算還到不了GDP三%就要退回重編。不過,氣歸氣,這些立法院諸公終究選擇了「護航」與「放水」,若真在意國防預算不應該受到其他預算的排擠,為什麼不及時在今年的預算審查時就矯正,卻要訴諸二○一二年呢?

有什麼樣的三軍統帥,就有什麼樣的軍方,無怪乎看到中國公布今年的軍費已經突破六千億人民幣,台灣軍方竟然會以不進行軍備競賽做為推諉,連訴諸全民支持國防的立場宣示都免了。以台灣國防預算根本不到中國一成的懸殊規模,軍方有什麼資格講軍備「競賽」?實際上,台灣國防預算的緊迫早就引起美國輿論的關切,尤其推動募兵制造成人員維持費愈來愈高,更將影響作業維持費與軍事投資的分配。做為軍人,不敢就此挺起腰桿向當局直諫,這是連基本的本份都沒做到,更不要談有些軍人是不是被「和平」的幻象沖昏了頭,或是貪生怕死失去了榮譽,已經不知為何而戰、為誰而戰了?

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在專訪中詢問馬總統:是否擔心目前的經貿政策將造成台灣過度依賴中國?馬先生說:他了解跟大陸發展關係有一定風險,但這也是創造商機的機會,所以他採取平衡的作法。平衡確實是與中國互動最起碼的安全觀念,但是平衡不是靠嘴巴講就有的,馬政府的具體平衡作為在哪裡?就以談判最重要的後盾軍力而言,台灣不跟中國比,至少要跟自己比,台灣軍力的強化、武備的提昇,趕得上馬政府不斷把所有雞蛋送入中國的進度與速度嗎?
 

 


上一頁 下一頁


- 已使用 Google 工具列寄出"

0 Comments: